"Playback Singers"在英文字典中的解釋:電影配唱歌手。有趣的是,通常還會加上"特別是在印度電影"幾個大字。可以想見Playback Singers在印度電影中的特殊地位。
就如多數人所知的,印度電影幾乎是跟歌舞畫上等號;除了少數的印度片外,為了符合大眾口味,歌舞是每部電影中不可或缺的Masala(香料)。就找到的資料來看,最早印度電影中加入歌舞的是1931年印度第一部有聲電影《ALAM ARA》,自此Playback Singers跟印度電影有了完美的掛鉤。
應該會有人在想:為什麼印度電影是利用Playback Singers,而不是像西方的歌舞片一樣真槍實彈上陣?根據一些書面與專訪資料以及印度影星親身開口的影片,歸納原因可能如下:
1.印度電影的年產量大,並無法保證像西方歌舞片那樣,每個演員都是能唱的。
2.從上面的原因延伸,只有少部分的電影明星是能唱的,其餘的是五音不全居多
或許也會有人好奇的問:既然不是每個演員都能唱,為什麼還是要把歌舞放進印度電影呢?
這就要從印度戲劇的表現方式來說起:相傳由Lord Brahma(大梵天)傳給人間的聖者Sage Bharata的<Natya Shastra>(可稱「舞論」或「劇論」),裡面教導了印度在戲劇與舞蹈上的表現方式。這影響了印度的戲劇表現:不論是吟唱詩人、古典舞甚至是廟會演出等,印度的戲劇總是脫離不了"歌"和"舞"的部分。這樣,搬上螢幕的戲劇演出,怎麼可能把歌舞給遺漏掉?!
既然如此,有演技、有舞技、更帶來票房的電影明星只是不能唱,那就請專業的歌手來唱,電影明星對嘴就行了!就這樣,印度電影造就了無數個Playback Singers的驚人紀錄。
像是傳奇幕後配唱姊妹花:姊姊Lata Mangeshkar在1991年以超過3萬首的配唱記錄拿下"金氏世界紀錄",妹妹Asha Bhosle更在2011年打破姊姊的驚人紀錄!!!而且她們兩人超過80歲了,還在繼續唱;更可怕的是,歌聲還越來越迷人!
附上1969年《PRINCE》中兩人合唱的"Muqabala Humse Na Karo"一曲。
以及2011年兩人合唱的印度國歌影片
此外,好的歌曲與Playback Singers不僅會讓觀眾對角色加深印象,使得電影更加熱賣,連歌曲本身都會被傳唱數十年不止。對於如此多贏的局面,Playback Singers在印度電影中的地位是無法被動搖的了。
不過,隨著近幾年印度家家戶戶電視機的普及率增加,電視節目與選秀節目的興起,許多Playback Singers也從早先單純的幕後走向幕前。同時如傳統般附屬於電影,又能獨立撐起一片天的新興表演型態。然而沒有改變的是:他/她們仍然是隱藏於印度電影幕後的靈魂之源--Playback Singers電影幕後配唱歌手。
參考資料
1. Playback singer, Wikipedia
2. Natya Shastra, Wikipedi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