其實,筆者也不知道這樣的主題會不會有人感興趣;不過既然部落格也算是個人可以任性發表的地方,所以還是寫了。(攤手)
實際上,我在印度學習的過程也是有一番波折。
在2012年,第一次來短期進修時,除了在聯絡上的失誤(os.當時的印度人真的幾乎不回信...),以及未考慮到學校也有暑假的問題,因此與開始的學習計畫不同。除了一半時間有上到課外,剩下就把多出來的時間拿來旅遊:像是Jaipur看粉紅城市、Agra看泰姬瑪哈陵(Taj Mahal)、Lucknow看遺跡(os.後來才知道印度電影中常出現Lucknow的場景),甚至還到Ajmer參加世界最大的回教慶典!(os.我絕對不要再選擇慶典時候去,人多到是被夾著往前移動。==|||)
2013年的學習,則在適應孟買的塞車和local train的擠擠生活。孟買的人口是跟台灣一樣多,所以每天路上塞車的景象,台北的上下班尖峰時間都沒得比;在離峰時間可能一個小時的路程,一般都要再多加一個半小時才會到,這時候就要慶幸印度有local train(郊區火車)這個交通系統。如果看過印度電影,或是一些介紹孟買的橋段,一定會有車門是開的,一堆人掛在門邊的景象。我得說:是的,真的是這樣沒錯;尤其到上下班的尖峰時間,可能只有半個身體可以擠進車廂。我們看來危險,也真的有不少意外,不過這也是孟買生活的一部分。因為孟買真的相當大,所以為了上一堂課,來回車距就要花上三個多小時是很稀鬆平常的事,也是筆者我的深刻體驗。
到了2014年,因為有了前兩次的經驗,一切都相當順利。遇到很用心的Guruji和老師,熱心幫忙的同學們,就算每天操練到雙腳鐵腿發軟,小腹酸痛,還是非常值得,可以繼續堅持下去到回台灣的那一刻。
最後,就讓筆者多事一下,講我對來印度學習的實際和心理準備的小小感想:就是自己要找好方向,親自寫信甚至不得已時打電話確定好一些細節,以免像第一次來時遇到暑假沒得上課;再來就要把自己調整到相當彈性的狀態,若遇到上課計畫外的非預期狀況(或許是上起來不是自己想像的、或許自己事先沒做好聯絡等等),隨時適應改變和做好心理調適,這是在印度生活必需的態度。
就有些朋友,尤其是沒來過印度的朋友,他們的反應是:你好勇敢!事實上,我並不勇敢,也沒有那麼不害怕未知,我只是試著讓自己少一些遺憾。所以,我選擇了出發,我在印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