圖片來源:網路
若想隨意舉個從名稱就可探究一二的舞蹈,那來自Maharashtra邦的Folk Dance(民間舞蹈)--<Lavani>,絕對可以被提起。<Lavani>源自Marathi語的"lavanya",意指"美麗";就以舞者的性別、裝扮與表現型式,"美麗"兩字是完全當之無愧。為何這麼說呢?因為對<Lavani>印象多半是:由女舞者穿著九尺長(meter)的紗麗,跟隨著Dholki*註1快速的節奏舞動,挑逗著觀眾,主導整場表演。
但其實<Lavani>不只是這樣的。
在Maharashtra邦與南印的Madhya Pradesh邦風行的<Lavani>,相傳可以追朔到1560年代,到Peshwa*註2治理的年代(約在19世紀初期)開始受到注目。除了是因為當時統治者的支持,多位吟遊詩人,像是:Honaji Bala, Ramjoshi, Prabhakar等人,都對於<Lavani>有長足的貢獻,影響至今不斷;另一個<Lavani>會興盛的原因,Maharashtra邦是個尚武的地區,在18~19世紀,<Lavani>成為勞軍的主要娛樂。
然而,聽起來似乎很low的勞軍娛樂,其實也是有學問在的。
先從<Lavani>的表演型態開始說起。前面有提到是女舞者為主要的角色,配上Dholki的鼓聲快速舞動(早期多半要邊唱邊跳),除了女舞者外的伴奏與唱誦,皆由男性擔任;有時候也會出現男舞者作為輔助的角色,稱為"nat",多半由閹人擔綱演出。
而演出型式分為兩種:
一種是我們大眾熟知,也是勞軍活動中常見的,叫做<Phadachi Lavani>。是以劇場型式演出,以炒熱現場氣氛為主軸,有點像是野台戲的型式,舞者與伴奏又唱又跳。
另一種就是包廂式的,叫做<Baithakichi Lavani>。伴奏者有固定座位,而女舞者單獨一人在觀眾前面,近距離表演。
<Lavani>除了舞蹈是賣點外,當然歌曲是核心。從民間起源的<Lavani>,歌詞當然是很貼近老百姓的:政治、社會、經濟、宗教等,都是<Lavani>的主題;而且主要曾是勞軍的娛樂活動,那俏皮與挑逗性的歌詞也是必然會有的。
相傳<Lavani>的歌詞是源自Hala所蒐集的Prakrit Gathas*註3,一種是以哲學和奉獻為主的<Nirguni Lavani>,另一種就是較為肉欲的<Shringari Lavani>。
由於<Lavani>貼近觀眾的<Phadachi Lavani>型態,所以在Maharashtra邦的一種傳統戲劇表演--[Tamasha]--有點像是野台戲之類的表演中,也幾乎都會有<Lavani>的表演。現代的室內舞台演出,多半會放音樂或者女歌者代唱;而在民間跑遍大小村莊的野台戲團,<Lavani>的舞者就得邊唱邊跳,相當多才多藝。
從開始就提到<Lavani>的焦點在哪?當然就是水噹噹的女舞者,要不然<Lavani>=美麗在哪是吧!所以也是要來提到<Lavani>女舞者身上行頭的特色:九尺長的紗麗是基本配備,常常會被應用在舞蹈裡;基本上是會把頭髮盤成髮髻;加上全身的飾品:項鍊、耳環、手環、腰鍊以及腳鈴不可少,前額還會貼上一個大大的深紅色Bindi。
最後不免俗的想來介紹Marathi Cinema中的<Lavani>。雖然有些Marathi Cinema把<Lavani>弄得只強調性感的部分,但也是個讓大眾了解這種Folk Dance的管道。而且也是有不少Marathi Cinema的導演將<Lavani>的藝術性呈現在電影中的;像是1972年的老電影<PINJaRA>中的"Chabidar Chabi Mi"以及2010年的<NATRANG>中的"Apasara Aali",都是以<Phadachi Lavani>型態演出,保留了傳統的<Lavani>風味,不刻意強調肉欲性感。
Chabidar Chabi
Apasara Aali
另一種<Baithakichi Lavani>包箱式的表演型態,用電影<KURUKSHETRA>中的這支歌舞或許可窺見一二。
獻上[Tamasha]的記錄短片,回歸到最根本原始的<Lavani>。
很有趣[Tamasha]的電視報導,一群男性組成的團體,來保留已快消失的[Tamasha]表演模式。
註1:Dholki是一種印度常見的雙面鼓,幾乎在各種傳統慶典活動中都可見到Dholki的蹤跡。
註2:Peshwa是相當於總理的地位,於17~19世紀初,是Maharastra邦的統治核心。
註3:Prakrit Gathas是印度亞利安的詩句。
參考資料
1. Lavani, Indian Mirror
2. Lavani, Wikipedia
3. Lavani Dance, Maharastra Tourism
4. Lavani, IndiaNetzone
5. Tamasha, Wikipepi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