莎翁的著名喜劇《仲夏夜之夢》(A Midsummer Night's Dream),是經久不衰的經典作品;只要提到莎士比亞的著作,必不可遺漏 《仲夏夜之夢》。而當以嚴謹中帶著幽默諷刺的英國喜劇,遇上了不按牌理出牌的印度元素,那會激盪出怎樣有趣的火光?
主辦單位在簡介上已經把這次來的團體介紹的很清楚,我就不在此多家贅述。本篇內容會以心得分享為主。
一開始會對這齣戲產生興趣,是因為看了主辦單位的預告片,裡面有不少北印度古典舞Kathak的元素。而身為Kathak的學習者,當然不想錯過這難得的學習與觀摩機會。後來又看了新聞對這場演出的宣傳片段:裡面提到完全看不出來哪裡有出現在預告片的寶萊塢元素,那看來真的要現場一探究竟。
這齣戲的架構基本上分為兩大部分:一個是從開場就出現的拉賈斯坦裝扮的村民,到最後於婚禮時打諢插科的荒謬演出,貫串整齣戲劇;另一主要章節就是情人間的愛恨嗔癡:包含了仙王與仙后,以及一群陷入多角戀的男女們。加上一個唯恐天下不亂的精靈。
非常特別的有幾部分:
之一:本劇的台詞主要是使用印地語(Hindi)沒錯─就是寶萊塢(Bollywood)電影使用的語言,不過除此之外(*由同場的印度朋友分享):精靈帕克使用的是孟加拉語(Bengali),語調輕快並逗趣;而村民戲劇團使用的應是拉賈斯坦地區的方言(Rajasthani dialect),多了不少鄉村的土氣。在幕與幕的轉換中,添加了不少的起伏轉換。
之二:仙王與仙后在一開始的對話,以及後續的爭吵,除了聽不懂的歌詞以外,大量使用北印度音樂系統(Hindustani)的音階,配合情緒的變化與動作的轉換,完全可以感受到整個的起伏變化。(*請各位想像用西方音階Do Re Mi進行激烈的爭吵,就是這種感覺......)
之三:在幾對人間情侶的愛恨糾纏的變化,導演是使用了現代舞的元素。然而,個人覺得相當不同於像雲門強調身體的流動,或者像碧那‧鮑許(Pina Bausch)的情感帶動身體(*以上為個人的觀後感);反而是很強調身體的糾纏,與內在情緒的紓發,讓我不自覺會聯想到印度古老的石窟雕刻的形像。
之四:這應該就是運用到印度傳統的戲劇表現模式:以現場的歌曲、舞蹈、音樂與台詞的演繹,來構成整齣戲劇的樣貌。因此現場有兩位樂手負責所有樂器,仙王與仙后以歌唱來詮釋內在情感,情侶們以激烈的舞蹈來表達關係與情感的轉換,村民則是以戲中戲的方式來起始與總結整齣戲。
整體而言,個人覺得這是有趣但非我們一般想像的戲劇表現方式。或許沒辦法全盤吸收,不過會有意料之外的衝擊。然而,讓我挺失望的有兩點:一個是預告片中出現的北印度古典舞Kathak元素,在實際演出上是完全沒有;另一個則是演員所唱的歌詞完全沒有翻譯,觀眾完全無法理解進展,失去深入了解故事進行到該段落的內容設計。除此之外,整體的架構瑕不掩瑜,是值得嘗試一看的戲劇演出。
ps1.聽說台中歌劇院有打算要邀請該團體至台中演出,若日後有確認的訊息,會再更新於文章中。
ps2.附上網路上釋出的彩排影片供各位欣賞~
※活動頁面:【寬宏藝術I戲YOU戲劇節】-仲夏夜之夢
留言列表